—
(gloomy1223)
执行 帖内置顶 操作
(2024-12-11 20:50)
—
最近补完了《少终》的动画和漫画,想写点东西,刚巧在论坛有这个帖子,就贴在这边。
“与绝望好好相处”——《少女终末旅行》1.
思考但又逃避 在《少终》的叙事框架中,世界的末日以一种模糊而矛盾的姿态降临:人类文明似乎一夜之间湮灭,留下的是一个苍白、破碎却带着残存痕迹的废土。生态的崩塌同样没有前因后果,只余下一片荒凉与两名幸存者。两位少女驾驶摩托车,穿行于无尽的废墟,寻觅生命和意义的遗存。没有具体的交代,也无从追溯的背景——文明毁灭的原因或许是冷战以来潜伏的极端科技冲突,也可能只是人类自大后果的一次极致显现。而毁灭前的文明状态,则隐约透露出一种乌托邦的影子,仿佛一切终将走向矛盾的极点。
后启示录的废土风格作品,少终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也不是最出彩的一个。这类故事之所以能够触动观者内心,根源在于它折射了某种关于人类未来的根本性恐惧:当技术发展到能够挑战自然法则的地步,人类是否还能保有本源的谦逊与平衡?倘若没有,又是否必然走向自我毁灭的深渊?在对未来的思考中,我们总是忍不住探问:当下文明的尽头会是什么?高度城市化的社会是否终将陷入过度集中而衰竭?生态的不可逆转崩塌是否会迫使人类抛弃自然,退而选择人工制造的一切?这似乎是一个不断回环的悖论,技术与自然,理性与失控,生存与毁灭。
哲学层面上,这种反复触及灾难与末日的创作也许是现代人类内心深处对自身存在的呼喊。面对无数的技术成就与社会复杂性的叠加,个体愈发显得渺小,而由此衍生的无力感往往化作对毁灭的想象。达摩克利斯之剑的意象固然能够象征威慑的有效性,但同时也提示着威慑机制的脆弱性:在悬绳断裂的那一瞬间,一切都将归于虚无。这种想象既是对人类未来的警醒,也引导我们思索一个更加本质的问题——我们究竟为何存在?或者更直接地,如何在无法完全掌控的世界中确立生活的意义?
废土故事并不仅仅是末世的寓言,它同时也是人类对于秩序与混沌的一种试探。它提示着我们:在未知的边界上,不仅需要警惕技术失控的幽暗,更需要重新回归个体与自然的本质联系。这或许就是它的永恒魅力所在。
但是作者在这部作品中所表达出的这种“
普通人的悲天悯人,勇于思考又乐于逃避”的态度,也是吸引我的一点,在漫画第四卷的后记中有所体现:
引用
为什么战争永远不会结束……为什么人生而不平等……我看了很多书,思考了很久。
我试着探究原因……幻想理想中的模样……但还是不懂。一切都变得讨人厌。
思考会让人疲倦。
太阴沉的观点或许不会让人感到幸福吧。
老家的庭院有一株柿子树,希望能纯粹感受树上柿子的手感活下去。
2.
超扁平时代的嘲弄与肢解 超扁平风格,作为村上隆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艺术概念,其初衷是对日本大众文化的二维属性与社会阶层扁平化现象的深刻隐喻。在这个观念中,不仅仅是动漫、平面设计的视觉语言趋于平面化,更是文化和社会关系的深度消解与内涵的简化。村上隆所指出的“超扁平”,不仅是一种艺术风格,更是一种对战后日本社会文化状况的精准概括,甚至是一种未来文化发展的预言。
在当代ACG亚文化中,这种“扁平化”的趋势不仅没有消退,反而愈演愈烈。福斯特提出的“扁平人物”概念,如今成为描摹ACG角色创作的恰切隐喻——那些仅由单一属性支撑的角色,从傲娇到呆萌,从毒舌到腹黑,仿佛为工业化生产体系量身定制。角色的简单化和标签化,无疑符合快节奏消费文化的需求,但它也让艺术创作逐渐沦为符号化的流水线作品,失去了更高层次的文学审美与思辨深度。
然而,扁平化趋势并非始于现代。自明清以来,中国文学的重心已逐渐从故事性转向人物的刻画,而日本的私小说更是彻底放逐了“情节”的价值,转而关注个体内在世界的挖掘。但当代ACG亚文化并未继承现代文学的深刻,而是选择了一条更加浅显的道路:故事被稀释,角色被简化,创作被工业化。在这样的背景下,观众被华丽的画面与角色的单一魅力所吸引,却无法从作品中汲取深刻的思想或反思的力量。
《少终》则尝试在这一废墟之上重新构建。通过对“超扁平时代”的解构,它引导观众在残破与断裂中寻求新的意义。废墟的意象在这里尤为重要:它象征着过去的瓦解与未来的可能,容忍停滞与思索,允许无知与追寻。在废墟之中,残缺不再是文化的终点,而成为反思与重新创造的起点。只有在破碎的秩序中,人类才能理解珍贵之所在,触及文化的本质诉求。这种尝试或许并不完美,但它为“扁平化”的时代提供了一种超越的可能性,让创作得以重新追求深度与灵魂的回归。
最后 庞大的世界vs渺小的车、寡言高傲的知性vs随兴活跃的感性、疲惫的移动vs安逸的停留、不确信但希冀永恒vs确信但只在当下、无缘由相信的未来vs确信的终局,共同构成了终末世界风景。最后以小小的火花点燃永恒的信念,用每日的记录供给一浴缸温暖的光与泪。献给一路奔波的你,献给一路珍惜的知识、一路抱持的希望,以及相伴至今的我和她。
从一开始就不觉得会是happy ending,但看到千户和尤莉度过的一天天日常,还是愿意继续看下去,大概也是对“
与绝望好好相处”这个主题最好的回应了。